Physical Address

304 North Cardinal St.
Dorchester Center, MA 02124

該怎麼做選擇-3 個練習開始為自己做決定

午餐要吃什麼?我該搭哪班車?這裡可以右轉嗎?我該跟他交往嗎?我該答應這份職缺嗎?我該結婚嗎?人的一生,有許多做選擇的情境。

先說結論,我認為沒有一個「保證做出正確選擇」的方法,但「練習做決定」能夠幫助你提高做出正確選擇的機會。畢竟,如果你連小事都沒辦法做出滿意的選擇,你憑什麼覺得你在面對重大選擇的時候,能得到圓滿的結果?

我們過去的選擇,決定我們今天的樣子

對我來說,「可以選擇」的人,才是最富有的。

當然,這種說法非常自由主義、非常中產階級。畢竟,身為作者的我,是出身於中產家庭,求學歷程沒有遇過太多障礙。

人生並不平等,不同的環境背景,會限縮個人選擇,就如同網友時常開的玩笑「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」一樣。對於家境較不優渥的人來說,會有很多的「不得已」,小孩可能被迫要分攤家中的生計、被迫中斷求學等。相較之下,出身富足的人,雖然會有些會「被迫走上父母安排的道路」,但實際上他們比起清寒的家庭,還要有更多「選擇權」。

這不妨礙「選擇決定我們今天的樣子」這個論述,反而正是因為被環境局限了選擇,所以才會導致階級不斷被複製。

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的方法,是在教育上盡可能的平等,讓人們了解到對未來「可以」有不同的選擇。我們「有機會」做出新的選擇,成為不一樣的人。

接下來我們就會點出阻礙我們選擇的 3 個問題,並提供相對應的「練習」,希望能夠對未來選擇

更多的選擇使人無從選擇

隨著社會開放、科技進步,我們的選擇看似變多了,但實際上人們卻越來越容易出現選擇障礙。這個也好、那個好像也不錯⋯

然而,選項變多了,我們卻不知道怎麼選了。

當選項變多時,我們的專注力沒辦法跟著變多。評估選項的腦力有限,當我們獲得更多選項時,便會超出計算的負荷。

練習一:用重要性排序分配腦力

這就來到了對於選擇的第一個練習:重要性排序。

重要性排序本身就是一個「決定」,去決定待決事物的重要性。決定事物重要性的方法,可以用許多個人成長書所提到的「四個象限」(緊急 vs. 不緊急/重要 vs. 不重要)。

以上班族中午吃飯為例,對我而言就是「緊急但不重要」的決定,我只是當下想要解決肚子餓的生理需求;與人建立關係 (交朋友、交往、家庭) 則是「重要但不緊急」的決定,因為我們可以用更多的時間來觀察、相處。

面對「緊急但不重要」的決定,我們就可以透過比較暴力的方式,快速限縮選項:「吃飯吃麵?湯、乾?」;而面對「重要但不緊急」的決定,則應該要再試著把大決定拆分成若干個小決定:「我想跟這個人合夥嗎?我願意相信這個人嗎?我相信他的能力嗎?我相信他的願景嗎?⋯⋯」

當你可以排出事物的重要性後,透過抑制思考的方法,可以讓你有更多的餘裕,去處理更重要的決定。

接著我們就可以進入面對選擇的第二個問題:行動欠缺邏輯。

人是感性的動物,但感性不是沒邏輯的理由

乍聽之下,行動欠缺邏輯似乎與做決定沒有直接的關係,但其實這是人們難以做出選擇的原因之一。

許多人會以「感性」為名,合理化自己做事缺乏邏輯的行徑。而因為做事缺乏邏輯,因此事後無法對錯誤的決定提出任何假設或改變。這種人的決定越隨機,在面對重要事物時會更傾向逃避、交由其他人選擇。這一點我們會留待後續繼續做說明。

我是一個「行動先於思考」的人,也就是俗稱的「衝組」,當我嗅聞到有機會時,我便會開始展開行動。然而在我的身體先行動的當下,我會開始回溯決策當下的情景,並且合理化我做決定時的邏輯。

有些人將「合理化」的過程視為找藉口,但重要的是在合理化的過程中,你會建立起一套決策的邏輯。

練習二:一直反問自己為什麼

如同前面所說,合理化自己行為的目的,在於為自己的行動賦予邏輯。

以和朋友一起吃飯為例,每當別人問起「要吃什麼」的時候,我會先用練習一的限縮法,決定「吃麵」。接著,開始補上行為的邏輯「因為前一餐已經吃飯了,所以這一餐想吃麵」。

如果是人際交往時,在陌生的群體中,我會憑第一印象決定「要不要當朋友」,接著再分析決定跟這些人當朋友的理由,最後再透過後續的驗證,去檢視我原本的假設是否正確。

跟大家分享我實際運用這個練習的另一個例子:我在跟每個人講話的時候,我會讓自己去回顧前一句話,並思考我為什麼說出那句話。透過不斷的練習,我可以更快的連結自己行動與思考的邏輯。

如果你的行動都是有邏輯的,這時候你就可以更客觀的去分析你的選擇。也因為你可以客觀的分析選擇,所以你更能夠接受「認真的失敗」。

不想承擔做決定的「責任」

難以做決定的最重要原因,是因為我們「不希望為這個選擇負責」。

沒有人喜歡失敗的感覺,因此面對有可能造成失敗的選擇,我們都會傾向迴避,甚至嘗試交給其他人選擇。在兒童時期有父母為你負責、在學校裡有老師為你負責,等到出社會,終於要為自己負責時,科層體制的公司又讓「主管」可以為你負責。

於是我們不斷遞延做決定的時間。久而久之,我們開始喪失選擇的習慣,總是把選擇權給其他人。

探究更背後的原因,是因為我們對於風險帶來的「損失」認知,比風險帶來的「獲益」認知還要劇烈。再加上行動缺乏邏輯,導致每次的風險都是全新的風險,並沒有可依循的避險模式,進一步的導致人們不願意承擔風險或責任。

練習三:不說「都好、看你」,為自己的決定負責

你已經在練習一當中,練習排序決定的重要性,並且可以開始讓腦力可以快速處理不重要的決定。同時即便是不重要的決定,你也可以合理化、找出那些決定背後的邏輯。接著你就可以開始進行「負責」的練習了。

下次當同事問中午要吃什麼的時候,試著不要說「都可以」,給個答案,並為這個答案負責。這邊需要先釐清,負責並不是「認錯」,而是提出下一步 (next actions)。

午餐難吃,不是因為店家煮得難吃,而是因為「你」選擇了吃難吃的店。當初會選這間店是看到有 xxx,所以覺得可以嘗試。顯然只看 xxx 沒有注意到 ooo 會讓自己遇到難吃的店。同事「決定」讓你選,因此同事自己沒有任何想法,只想放棄自己的決定權,因此他也要為自己做的這個決定負責。

結語

前面提到的三種練習,最主要都是透過「有邏輯的做小決定」來建立起自己對於決策的自信。

就像我一開始說的,對我來說真正的富足,在於「有選擇」。如果你明明「有得選」,卻一直浪費這項財富,將所有的決定都交給其他人,這也是你的「選擇」。只願未來的某一天,你不會為這項決定感到懊悔。

願大家好好把握自己最珍貴的財富。

Eric Chuang
Eric Chuang

正職是廣告行銷人員,因為 Google Tag Manager 的關係開始踏入網站製作的領域,進一步把 WordPress 當成 PHP + HTML + CSS + JavaScript 的學習教材。此外,因為工作的關係,曾經用 Automattic 的 Underscores (_s) 替客戶與公司官網進行全客製化佈景主題開發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