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ysical Address
304 North Cardinal St.
Dorchester Center, MA 02124
Physical Address
304 North Cardinal St.
Dorchester Center, MA 02124
內容目錄
作者一開始駁斥了在 19 世紀相當盛行的種族優越理論,說明「西方人的嬰兒,不管他們智力或基因的品質,大都不受致命傳染病侵襲,得以順利傳宗接代。」事實上,如果從天擇的角度來看,我們當今的文明與社會制度,保護了許多在自然狀態下可能不利演化的基因,反而採集-狩獵族群的基因更適合在自然環境下生存,而且在求生方面,這些族群的智商可能比「文明人」更高。
我們如今都知道歐洲人殖民世界,是因為「船堅砲利」,但是為什麼歐洲得以發展工業革命?而不是其他大洲?為什麼不是當年文化輸出霸權的中國?一旦追溯到終極遠因,最後可以導出 4 大要素:
透過上述的 4 大要素,作者認為許多大洲難以自行發展出工業革命的原因,並不是種族間的差異,而是「有些環境提供了更多的起步素材,提供更適合利用新發明的環境」換句話說,就是「先天(可馴化的資源)不足,後天(交流)又失調」。
儘管如此,作者仍然試圖與環境決定論進行區別,認為人類在這個過程中,仍然有強力的能動性,譬如當馬匹引進美洲後,北美的原住民便廣泛使用,甚至組成足以與歐洲人分庭抗禮的騎兵隊。
關於馴化,作者說明了「馴化」與「馴良」的差異,前者在於能夠在人類環境中繁殖,並且能夠促進人類生活。能夠馴化的,不論是動植物,都具有「早熟」的特性:最早馴化的植物,都是一年生的作物,而植樹的技術則相隔數千年後才完成;能夠馴化的動物,也都是在一年內發育成熟。
這也就是為什麼,玩戰略遊戲中,波斯帝國的大象軍團雖然威力無窮,但大象從來沒有成為撼動世界的力量,大多只能從野外捕捉、馴養。其他無法馴化的原因,還包含了食物來源(草食動物馴養成本較低)、人工繁殖難易(有些在人為環境下就是不會交配)、兇暴(河馬與斑馬從來沒有被馴化)、容易恐慌(瞪羚在圈養過程中容易自撞身亡)、社群結構(是否有階級?有階級意識的動物,較容易建立主從關係)
在討論發明對人類歷史的重要性前,作者先顛覆「需求為發明之母」的觀念:許多發明,事實上都是發明後,透過人為推廣才得以普及。譬如古希臘便曾發展出印刷術,但是後來真正影響世界的是中國的活字印刷、石油的分餾技術可以上溯至希臘時代,但是一直到 19 世紀以前,汽油都被視為是分餾出來的廢棄物。
我們以為技術是會持續進步的,但是歷史上也發生過許多技術逆轉的情況,這大多發生在孤絕或半估覺得社會中。譬如中國曾經放棄一種水利冶金的鼓風機,這項技術可以說是臨近工業革命的邊緣。澳洲東南方塔斯馬尼雅島上的移民,在登岸數百年後放棄了弓箭與魚叉。作者於是又導出了另一個概念:「技術衍生新的技術,因此發明的傳播比發明本身還要重要。」中國從明朝開始進入絕對專制,導致形同歐亞大陸的孤島,最終讓累積數千年的優勢逐漸消亡。
在眾多發明中,最重要的發明是文字。文字可以進行高效率、精準度高的訊息傳播,當初西班牙將領皮薩羅軟禁印加皇帝阿塔花普拉的故事,在歐洲以文字廣泛傳播後,導致後來歐洲諸國爭相殖民美洲,加速了中南美洲文明的覆亡。
除了船堅炮利外,導致被殖民者大量死亡的原因,是傳染病。歐亞大陸因為發展糧食生產時間久,在長期與家畜共生的情況下,衍生出了許多致命的傳染病(如:天花、流感)。歐亞人在頻繁接觸這些傳染病下,已經逐漸產生免疫,但一到殖民地後,當地原住民因為沒有抗體,死亡人數遠比槍砲造成的死亡人數還多。
但傳染病並非單向的,非洲與亞洲熱帶的特殊疾病(瘧疾、霍亂)也讓歐洲人被迫減緩殖民腳步。
事實上,勝利者常常是那些把可怕病菌傳播到敵人陣營的人。
儘管南島語族最早發源於中國華南地區,但從語言學的考證來看,南島語族的擴張應該始於台灣,而中國本土的南島語族則因漢人擴張而被消滅。
南島語族中的四大語群,其中三種只存在於台灣,剩下一種是馬來亞-玻里尼西亞亞群。語群的多樣性反映了語言發展時間的長短,在一個地區發展出越多的亞群,代表在當地有越久的發展時間。
然而許多語言在演化的過程中已經亡佚,因此只能透過現代詞彙逐步重建古代的語言詞彙。譬如各原住民語言與其他南島語族的語言,在指涉海洋經濟相關的詞彙時,有相同的語源,但是馬-玻亞群在擴張接觸到芋頭與香蕉後,原本的語言並沒有這些詞彙,因此當代的原住民語跟其他南島語族的語言,在指涉芋頭與香蕉的時候,會使用語源不同的詞彙。
南島語族的擴張,也反映在器物上。整個南島語族擴展的範圍,都共用了一種磨製石器的樹皮布打棒,用來製作衣物,這項器具串聯了台灣與太平洋島嶼的物質文化。
南島語族的擴張,最東抵達所羅門群島,西進馬達加斯加島。